舊時,在香港廣闊的海域上,有一種獨特的捕魚方式——罾棚。它不像傳統的漁網需要拋撒,也不需要誘餌,而是靜靜地佇立在海中,等待魚兒自動上鉤。
「罾」是一個生僻字,音「曾」,解作魚網。
「罾」字乃形聲字,從四(網),從曾,其本義是一種用木棍或竹杆做支架的魚網。《說文》:「罾,魚網也。」《莊子·胠篋》:「釣餌網罟罾笱之知多,則魚亂於水矣。」
罾棚,顧名思義,就是用竹竿和木棍搭建的棚架,上面懸掛着一張巨大的魚網。漁民們利用潮汐的變化,將罾棚設置在退潮時會露出水面的礁石附近。當海水漲潮時,魚群會游到礁石附近覓食,而退潮時,魚群就會被困在罾棚的網中,成為漁民的囊中之物。
罾棚的設計十分巧妙。魚網的網眼很細,可以捕撈到各種大小的魚類。棚架的搭建也十分堅固,可以抵御風浪的侵襲。更重要的是,罾棚不需要人工操作,只需要在退潮時收網即可,省時省力。
罾棚是漁民智慧的結晶,它充分利用了自然環境的變化,減少了人力成本,提高了捕魚效率。如今,隨著科技的進步,社會變遷,在香港用罾棚來捕魚已很少見,我們只好從昔日的相片看看是什麼。
Kommentarer